断舍离:迈向简约生活的第一步

《断舍离》是山下英子老师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提炼出”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并用于日常生活的”整理“上。那么到底什么是断舍离?断舍离又是怎么去整理生活的?本文将追随山下英子老师,学习探索断舍离的简约之道。

《断舍离》思维导图

这次从上海回家乡的火车上,闲来无事,就翻阅了一下随身带的一本断舍离,其实在接触《断舍离》这本书之前,就对这本书有所耳闻,但一直没有机会拜读。这次刚好回家乡的路途时间较长,有足足22个小时的火车,刚好有机会学习一下。也算是缘分到了。

翻开《断舍离》一书,就被书中的一行蓝底白色所吸引:”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然后,翻开人生新篇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有一种触动感。就像我们身处在一间采光良好,空间很大的房间里时,屋子里很干净、物品的摆放也很整齐,我相信多数人都会感到舒服。

整洁明亮的屋子-图片来自互联网

但反之,如果你身处在一间杂物堆积、垃圾遍地的屋子里时,也会感觉到心被堵了。这种压迫感的环境逐渐让在这里生活的人变得思维迟钝、行动迟缓,然后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

杂物堆积的屋子-图片来自互联网

虽然新媒体和商家也在极力宣传着一些整理、收纳的方式方法,但其本质在于减少物品占用的空间体积、废物利用…治标不治本。而断舍离所倡导的是一种生活上的“新陈代谢”的思维方式。

断舍离是什么

那么什么是断舍离呢?"断舍离"是指通过断绝不必要的联系舍弃多余的物质与情感负担,以及清理整理个人生活和心灵空间,达到简化生活、追求轻松自在的目的。橱柜里、餐架上或者冰箱中囤积的无用之物,家里随处堆积的废品破烂,还包括精神层面上那些不适宜的过剩观念,或是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谴责境地的消极思维或情感纪念物。只有放手这些东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即: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我们为什么无法放手

一、随着5G社会的发展,短视频、新媒体行业的兴起,加速了信息的流速。商家的大肆宣传,打折、促销、直播带货的低价锚点效应不断的刺激着我们的消费欲。使我们很难逃脱资本给我们量身打造的”买买买“的陷阱。记得每次出去逛街,总能看到一些卖衣服商家的小姐姐在门口大肆吆喝着:”68一件、100元两件,赶快进店看一看吧“。持着闲来无事看一看的心态,总是不由自主的走进店铺进行试选,导购的小姐姐热情似火的介绍和推荐以及熟练的话术让我不由自主的着了道。碰到特别合适的总忍不住剁个手。结账的时候常常也会感到肉疼,但还是扫码付款一气呵成。我相信此类的场景大家也都会遇到过。

二、时代遗留的价值观,比如:”这个东西还能用“、”或许以后能用到,就先留下来吧“,而不是”这个东西是真的需要吗“。或者因商家打折、促销而多买的日用品、消耗品,回到家时,却发现了囤积占了很多的体积空间,扔了感觉心疼、浪费,有些可能甚至一次都没有使用过。

三、现在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过大、待在家中的时间短、不会认真的做家务。还有很多是对家庭和家务有情绪,不想待在家中,只想埋头工作。看到家里乱七八糟,心情特别差、更是不愿意待在家中,陷入了不良循环。

四、对于一些特别念旧的人,总是会收集和珍藏很多现在不用的旧物,小心翼翼地保留着以前的相册或是奖杯奖牌,以及带有过往纪念性质的信件、照片等小物件。总是沉湎过去的快乐时光,而忽略了对当下现实的投入。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人在与猛兽为群时,为了保证自己能生存下来在经历漫长的岁月中所总结的良言警句。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有很好的预警左右,也能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威胁。但如果不停的为将来的事情所忧虑,不停地为将来储备东西。眼睛只盯着”某些东西没有,自己将来必定会发愁“的心态,也会导致我们囤积过多的日用品和消耗品。

**断舍离,不是要求我们随意地”弃“,而是把”舍“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在进行取舍时,我们应该挑选出有质量的东西或者我们十分喜爱的,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社会性从而选择适合的量即可,才能从最本真的意义上珍惜事物、热爱生活,并不是随意地、不走心地囤东西、扔东西。对于多囤积的物品,我们可以选择适当性的赠予邻居,从而建立我们和邻居之间的社交性往来、促进邻里关系。

断舍离是怎么工作的

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我们知道了断舍离是通过“舍弃”来减压我们的生活环境,达到简化生活、追求轻松自在的目的。那么断舍离又是如何去“舍”的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八个技巧”、“五个收纳指南”来学习断舍离、掌握断舍离的要点。

断舍离的工作机制-八个技巧

八个技巧

一、认识现状

假如我们要去爬一座海拔很高的山,首先要做的是准备登山用具、掌握登山所必须的知识、计划山路路线、进行食物储备、准备通讯设备、预备登山物资等等,而不是盲目的就去了。家务的整理也是一样的,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家里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观察东西有没有存在过剩的情况

从三个阶段来评估住所的现状:

  1. 收纳空间的物品量合理,没有过度过量,偶尔出现“凌乱”摆放的情况;
  2. 收纳空间已经满载,甚至出现物品“溢出、过剩”情况;
  3. 东西已经好多年没有整理过,出现了“堆积”的情况;

首先确认物品的“量”,接下来再判断居住空间的“质”处于什么水平。

就像我这次回家,家里的衣橱中的柜子里存放着我学生时代的教材书籍和实验用的设备。父母因为不懂,也不敢随意处理,生怕我需要用的时候找不到。但我已经工作3年了,这些东西早已经过了”保质期“。后来清理了一座小山,才把柜子全部清空,只留下了一些必要的荣誉证书作为纪念。

二、停止自我否定

女性把“收拾家务”直接等同于“理所当然应会的家务劳动”,简单地把家务整理分成“会收拾”和“不会收拾”,理解成能力问题。男性则简单直接理解为“不收拾”,并没有添加什么个人情绪在其中。

女性既受到了“没有收拾干净的环境”的损害,又不得不自虐自嘲为“不会收拾家务的女人”,心理上受到的伤害也越发地深刻。只有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三、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收拾东西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实现“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当我们的目的明确以后收拾东西仅仅只是实现“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这个目的手段而已。那么首先应该做的是明确描绘住所的蓝图,收拾整理完后,我想在这里进行怎样的生活?这个模糊的念头可以帮助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也会变成我们实践断舍离的源动力。

四、拿出杂物、俯瞰

把握自己现在的居所物品过剩、无法收纳的现状后,把杂物全部摆出来,放在地板上、桌上等水平面的位置。然后从高处对杂物总量进行俯瞰,俯瞰的目的是可以让我们知道需要整理的工作量大约有多少。

在开始实施断舍离时,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单位越小,将物品从收纳柜取出来所花的时间就越少。也不会打击对于断舍离的热情,同时能得到正向的反馈。这种小单位量的断舍离持续下去,不久就会变成大单位量的断舍离。

五、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扔掉过期保质的生鲜食品、没有食欲的食物,损坏的、不能使用的、已经忘却的、将来也用不上的东西开始处理。

六、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以“自我轴”为基准进行取舍时,只需要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

有些东西一年可能才用的上一回,对于这些东西,不要从频率,而要从和自己的“关联度”的视角进行判断

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也有不同的关联度。这是所有人、事、物三者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那些同时满足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的物品很快就能被锁定。并且可以摆脱人、事、物单纯理解为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二元思维,逐渐形成多元性、尊重他人的意识。

七、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吗?是否适合我?使用起来是不是心情愉快?那么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应该处理掉。

不需要的东西: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

不合适的东西: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

不愉快的东西: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愉快情绪;

八、收纳在杂物最适合化之后进行

  • “收拾”就是对庞大的杂物量进行压缩和收纳的作业
  • “整理·分类” + “扫除”,总称为“打扫”。

在断舍离的大前提下,最正确的“打扫”程序是首先清除那些垃圾、废品,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之后再转而进行杂物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因为如果不按这个顺序做的话,把垃圾、废品或者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重新塞进收纳箱,就完全失去了打扫的意义。而且、塞进柜子之后,这些杂物依然是以”机能不全“的状态藏在家中,"大扫除"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五个收纳指南

一、三分法

大分类 ➡️ 中分类 ➡️ 小分类,分类的关键是三类不能交叉,交叉会产生范畴错误,错误越多越会导致找东西花时间,思维也发生混乱。

三分法-厨房例子

二、7•5•1法

“7·5·1法”指的是进行杂物收纳时,对收纳空间的物量进行大致的估测。根据不同的收纳情况,将杂物总量压缩到收纳空间的”7成“、”5成“、”1成“。

  •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

    衣柜、壁橱、抽屉等关上门就“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7成。

    留下3成的目的在于想取柜子最里面的东西时,有操作的空间,避免把前面的东西拿出来再重新去取,减少麻烦。

  • “看的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

    带玻璃门的柜子或橱柜关上门依然能“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5成。5成的空间可以尽量保持一定的美观。

  •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

    可以看到的开放性空间,如桌面、橱柜的水平面、门口的鞋柜等“展示性的收纳空间”上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1成。

三、1 out 1 in 法(一出一进法)

遵守“处理一个、收纳一个”的原则。先出再进。因为先取出一个,再放入新东西,就不会出现失效的可能。让自己产生”决不能再随意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觉悟。在面对可入手的诱惑时,让我们产生一丝心理上的犹豫。

四、one touch法(一键式法)

在进行杂物整理收纳时,打开收纳柜的们,取出里面的箱子,再打开盖子,这个动作会过于繁琐和麻烦。使用过后再收纳也会同样花时间,所以就随意扔在桌子上了。但如果把动作压缩到2步:打开门 ➡️ 拿出来(放回去),以 one touch(一键式)取出来,减少繁琐的收纳操作,更省心、省力,也不会感到太麻烦。

五、自立·自由·自在法

自立:毛巾、T恤等布艺制品立着叠放入收纳浅盒中;

自由:根据杯子的形状种类排列,方便自由拿取;

自在:底裤、袜子等小件衣物团着折叠扔进收纳盒中,自在滚动;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全力集中在“达成事件”上,一点点地增加成就感,给自己的“自信心账户”一点点地转账存钱。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不断累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难问题。

断舍离的步骤

  1. 认识现状;
  2. 选择取舍;
  3. 收纳整理;

居所断舍离的要点

  • 衣柜的断舍离

衣柜的断舍离

  • 壁橱的断舍离

壁橱的断舍离

  • 厨房的断舍离

厨房的断舍离

  • 餐具柜的断舍离

餐具柜的断舍离

  • 冰箱的断舍离

冰箱的断舍离

  • 书架的断舍离

书架的断舍离

  • 厕所的断舍离

厕所的断舍离

  • 家门口的断舍离

家门口的断舍离

  • 客厅、餐厅的断舍离

客厅、餐厅的断舍离

总结

这本书倡导我们摒弃不必要的物品,将注意力从物质的积累转移到生活本身的追求上。通过践行“断舍离”的理念,我们可以释放内心的空间,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断”即断绝不必要的购买,“舍”即舍弃家中不必要的物品,“离”则是脱离对物质的迷恋。通过“断舍离”,我们不仅可以整理自己的居住空间,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幸福。